您目前的位置:网站首页>读书频道>正文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发表时间:2014-02-26阅读次数:1194 来源:
    庆丰街小学校   刘丹

 

      选择这本书并不是书名吸引了我,而是被下面的小标题——“老师与学生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这一句话深深吸引。说实话,作为一位年轻老师,带着很多的美好愿望进入学校,希望可以将自己的愿望能够在学生中一一实现,可是不到几年时间,就发现自己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与学生的沟通上都感觉黔驴技穷了。所以看到这本书,犹如救命稻草一样,希望能从中获得知识,让自己可以更好的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逐字逐句的看完了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主要是通过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看完后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这些方面:
      和谐、真诚的沟通
      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种能够表明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最佳状态的老师,都关注孩子的境况;最差状态的老师,都批判孩子的性格和人品。从本质上说,这就是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的区别。看看下面两个例子也许我们会明白以后该怎么做:
     1、一个孩子忘了把书还给图书馆。关注孩子境况的A老师说:“你的书需要还给图书馆。已经过期了。”关注孩子性格的B老师说:“你这么不负责任!你总是拖延、忘事。你为什么不把书还给图书馆?”
     2、一个孩子把颜料弄洒了。关注孩子境况的A老师说“哦,我看到颜料洒了,我们需要水和抹布。”关注孩子性格的B老师说“你真是笨手笨脚的,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呢?”
     在这些情形中,A老师传达的是关心和关怀,B老师唤起的是焦虑和憎恨。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另一个在制造问题。
     而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可能我们往往充当的B老师角色的时候可能更多,如果没有看到这本书,也许我永远也找不到我为什么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原因所在,因为你会觉得周围的老师都是这么做的啊。而现在,我知道了自己的症结所在,也明白了最重要的沟通原则就是“谈境况,不要谈性格和人品。”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会逐步去实践这样的沟通方式。
     我觉得,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对待学生时的命令口气太严重了。几乎随口说出的话可能都带有命令的口气,而命令越多,反抗越强。孩子也像成年人一样,讨厌被指使得团团转,讨厌被支配,讨厌别人发号施令。“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问!”这也许已经成为某些老师的口头禅。而学生也一样怨恨对自己自主权的侵犯。当老师的沟通中传达出尊重和对自尊的维护时,孩子们的抵抗就会减少。例如:
A老师:吵闹声真让人烦恼。
B老师:别吵了,马上安静!
 
A老师:算术作业在第60页
B老师:拿出你们的算术书,翻到第60页。
 
A老师:这里有纸屑。
B老师:赶紧拿扫帚打扫干净。
B老师告诉孩子要去做什么,A老师避免了下命令。他只是描述了状况。在当时的背景下,需要做什么就显而易见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结论,而不是成年人的命令。经过自己推断而作出的决定减少了反抗,降低了抵制,并促成了合作。
      看似简单的话语,表达的意思一样,而只是沟通的方式和站立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当然,我们都愿意与学生促成合作而不是反抗,因此,为了那和谐的沟通,我们那命令式的口气得改变方式。
      读完这本书,更让我感受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大,当然相对应的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正如作者所说“老师是教室里的决定因素,老师个人的方式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老师的情绪,左右着教室的氛围,老师拥有巨大的力量……一个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学中随时都会出现的事情——令人烦恼的小事和日常的冲突和突然的危机。我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本书,我会努力学习书中有效的沟通方式,将它实践于我的教学生活中,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学习,努力践行,它将会引领着我不断改变,不断前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